背景颜色:              
颍东区枣庄镇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5-2020年)
发布日期:2015-11-10 10:52  供稿:赵刚  来源:颍东区政府  阅读次数: 次
字体【
分享到:

  

根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中发〔201110号)的要求,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务院关于大力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43号)与《关于印发阜阳市颍东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3-2020年)》的通知(颍东政秘〔201443号)、《安徽省阜阳市颍东区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总体规划(2014-2020)》等相关重要文件精神,结合枣庄镇实际,编制本规划。

本规划按照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的基本思路,明确了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的总体要求、空间布局、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是指导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的重要依据。

本规划规划期为2015-2020年。

第一章 基本情况

第一节 自然条件

1、气候条件适宜

我镇紧邻气候变更带——江淮分水岭附近,位于暖温带南缘,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季风明显,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年平均气温14.9摄氏度,年日照时数2200--2500小时,无霜期220--230天,年平均降雨量820--950毫米。由于阜阳地区南临淮河,而淮河以南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因此我镇气候具有以暖温带向北亚热带渐变的过渡带气候特征。一年四季分明,可以享受到南国雨季的浪漫,又可以体验到万里雪飘的北国风光。

2、水土资源充沛我镇土壤结构为砂礓土结构,氮、磷、钾等植物生长元素较为丰富,耕地平坦,非常适合于农业种植和畜牧养殖的综合开发。同时,境内河网密布,水系畅通,拥有蒋湾、倪湾、苏沟和南北新河等重要水系,大中小沟187条,总长100多公里。蓄水涵闸10座,涵桥48处。丰富的水土资源和基础设施建设为农业的开发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第二节 经济社会发展

枣庄镇是典型的农业镇,主要有小麦、大豆、玉米和红芋等农作物,随着农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建立了优质专用小麦、优质大豆等良种生产基地,如:强筋小麦品种济麦22、淮麦22和中黄大豆13等,种植面积广而且成规模;经济作物以间作套种为主,其中有大豆套玉米、红芋套玉米、瓜套棉和瓜套菜等模式。并建立了以八里湖、蒋楼、童庄为重点的蔬菜生产基地;以刘庄、李庄为重点的食用菌生产基地;以李庄、蒋楼为重点的中药材基地生产;以宁桥、大桥为重点的葡萄种植基地;以童庄、牛庙为重点的草莓种植基地。全镇农田林网面积达2.6万亩;果木林生产3500亩,主要集中在枣庄居、李庄、刘庄,果木林生产基地,品种有:石榴树、桃树、枣树等;片林生产达2860亩,主要集中在主要集中在港湾、苏沟和南北新河等地;已绿化大中小沟、河、路、渠林带和林网258条,实现了农、林、水、路、沟一体化。为我镇生态镇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畜牧业上,主要饲养的品种有:肉牛、三元杂交猪和波尔山羊等。以立华公司为龙头,以公司+农户为模式,建立了150多个养鸡大棚;蒋楼刘庄、大桥、杨寨三元杂交猪养殖基地、牛庙、李庄波尔山羊生产基地,从而带动了全镇养殖业大发展。我镇被阜阳市委、市政府评为畜牧业十强乡镇。目前,全镇已建立4个三元杂交猪专业村和2个波尔山羊专业村,养殖专业户达4640户,其中养殖大户达136户(存栏牛5头、猪50头、羊20只以上)。

枣庄镇工业企业方面

枣庄镇拥有灵尔雅装饰板厂、伊尔美服装厂、轮窖厂等重点工业企业。据统计,全镇2014年拥有工业企业13个,其中规上企业4个,个私企业500个,全年上交利税350万元。目前枣庄镇正筹建工业园区和返乡农民创业园。同时个私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已经出台。

枣庄镇经济指标

2014年,全镇国民生产总值实现2.8亿元,同比增长12%;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5亿元;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095元,同比增长15%

枣庄镇交通方面

枣庄镇距京九铁路18公里、阜六高速公路15公里,东三环交汇处仅9公里,省道二级公路S339阜展路从我镇横穿而过,交通十分便利,也是我镇通往阜阳市的主要通道。正常情况下,只要20分钟即可从阜阳市区直达我镇。枣口路、庙口路、枣杨路混凝土路面及环镇路、环村路全线贯通,为枣庄镇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枣庄镇通信方面

我镇已开通了数字式程控电话,可直拨国内、外长途电话,也可接入高速宽带网络。同时移动通信信号覆盖全镇,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可随意入户,可以随时随地与世界各地联系;枣庄教育电视台和电视信号光缆设施,已投入播放使用;供电设施更新完备,电力供应充足。

枣庄镇社会发展方面

1.枣庄镇拥有2所初级中学及12所小学、9所幼儿园,全镇教师273人,在校学生3650人。年枣庄镇始终把教育工作摆在重要议事日程,坚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积极推行岗位责任制、全员聘用制和校长负责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开展师德师风教育,不断提高师资力量的整体素质和水平。我们以童庄职业中学和镇农民文化技术学校为依托,大力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全镇劳动者素质和生产技术。在农业生产中节水灌溉、畜牧改良、立体种植及两深一精农机化技术得到了较好应用。

2.认真抓好社会综合治理工作,大力加强治安防范,并注重矛盾纠纷排查和调处,把矛盾和问题解决在基层,切实保一方平安。同时安全生产监管工作常抓不懈。为枣庄营造了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

3.枣庄镇文化设施齐备,农民宣传文化中心拥有电视机、电脑及各类书籍等先进的教材教具,各种农民文化活动正常开展。我镇文化工作被安徽省命名为基层宣传文化双百工程示范点。

4.枣庄镇拥有一所标准化卫生院,投入15万元所建综合门诊大楼已投入使用,院内技术人员业务精湛,医疗设备及办公设施先进,内部管理严格规范。该院以患者至上、生命至上的宗旨,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受到当地群众的一致好评,被市卫生局评定为 “爱婴卫生院

5.公共租赁住房 目前总面积6378平方米的公共租赁住房正在建设中。

第三节 发展优势

枣庄镇区位优势明显。枣庄镇位于颍东腹地,20分钟就可到达阜阳火车站,40分钟可达阜阳飞机场,颍河穿境而过,枣庄镇处于颍东经济地理的核心位置。 

特色资源丰富。枣庄镇物产丰富,由于气候条件适宜,许多作物都可在我镇种植,除小麦、大豆、玉米、山芋是我镇的主要农作物之外,我镇还可种植许多药材、观尝花卉和常青树木;在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基础上,形成了诸如:葡萄、草莓、花生、蔬菜及冬枣、石榴、西瓜瓜果类等特色农产品。枣庄镇地处颍东区中心腹地,区位优越,地下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未来的开采将给枣庄带来无限希望和机遇。

区域经济加快发展。矿产资源采掘与深加工、机械制造等产业基础较好、优势日益突出,旅游业和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业逐渐形成品牌。投资环境明显改善,各类产业集聚区加快建设,物流等配套服务能力逐步提高,承接产业转移进程明显加快。商品意识传统深厚,县域经济活力增强,城镇集聚和辐射带动能力提升,区域经济已进入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

第四节 贫困状况与特殊困难

农户收入水平低。201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53.6%2736元扶贫标准以下农村人口有9834人,贫困户发生率为25.7%。农村危旧房多,土坯房比重大。大部分农户家底薄、积累少,自我发展和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受历史、地理等多重因素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城镇化率低。由于青壮劳动力外出务工,虽然在科技知识培训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由于群众接受科技意识较弱,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进度缓慢。

基础设施薄弱,瓶颈制约明显。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农业增效保障系数低。交通运输能力不足,高速公路发展滞后,中小河流治理任务重。

土地承包到户,分户经营严重阻碍农业规模化,优质化和增加单位面积效益,特别是土地流转,一部分老年人思想保守,不愿意拿出土地进行土地流转,已经严重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瓶颈。由于技术落后、资金短缺、利润空间小、风险大、养殖业散养户锐减,规模户发展缓慢。。

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基本公共服务能力不足。普通中小学教育师资力量薄弱;职业技术教育学校少,专业设置不合理,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医疗卫生条件差,妇幼保健力量弱,基层卫生服务能力不足,农业科技服务人员不足,农村经济结构单调互补性差难以形成较大增幅。农村社会服务机制和服务水平不完善,农业科技含量低、缺乏竞争力和有效保障。

第五节 发展机遇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区域协调发展,就加大扶贫开发力度、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作出了一系列战略部署,为加快发展提供了根本保证。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推进区域生产力布局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该镇发挥自身优势承接产业转移与促进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提供了历史机遇。

第六节 重大意义

加快枣庄镇区域发展步伐,加大扶贫攻坚力度,有利于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枣庄镇镇域经济发展和扶贫对象脱贫致富,确保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有利于促进枣庄镇崛起,实现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目标;有利于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有利于进一步深化改革、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按照三农并举、镇村一体、三生共进的原则,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按照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的基本思路,着力加强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改善农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发展环境与条件;着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和承接产业转移,进一步壮大综合经济实力;着力促进就业和开发人力资源,进一步提升自我发展能力;着力发展社会事业和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进一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着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增强发展活力,努力开创又好又快发展新局面。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加快发展与扶贫攻坚相结合。通过加快发展为扶贫攻坚奠定坚实基础,进一步提高扶贫开发水平,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通过扶贫攻坚促进全镇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重点提高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为加快发展提供内生动力。

坚持加快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相结合。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前提,以科技创新为支撑,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精深加工水平,优化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将生态环境优势转变为经济发展优势,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坚持加快发展与改革开放相结合。把深化改革、开拓创新作为加快发展的强大动力,进一步破除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不断增强发展活力。统筹区域和城乡发展,加强对内对外交流与合作,推进优势互补和协作发展,打造全方位开放发展新格局。

坚持市场调节与政府引导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有序开发特色资源,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加快区域经济发展步伐。更加注重发挥政府政策的引导作用,大力促进各种资源向最贫困的人口倾斜,确保贫困群体优先受益。

坚持国家支持与自力更生相结合。加强规划引导,加大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力度,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开发。广大干部群众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加快脱贫致富步伐。

第三节 战略定位

皖北扶贫攻坚示范区。发扬阜阳王家坝精神,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大力解决基础设施薄弱、社会事业滞后等制约发展的突出问题,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先行先试,探索振兴发展与扶贫攻坚统筹推进新路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示范。


皖北地区重要交通通道。立足区位优势,加快快速通道和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发展壮大现代物流业,强化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的作用。交通便捷,枣庄自古就是襟带长淮,控扼陈蔡,北接齐鲁,南引吴楚的交通要道,处于欧亚大陆桥经济带、大京九经济带、陇海经济带、华东经济圈、中原经济区等三带一圈一区交叉辐射区域,北接环渤海湾经济区,南邻合肥经济圈、皖江城市带,发挥着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枢纽作用。

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加强基础设施和产业集聚区建设,改善投资环境,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坚持市场导向,加强规划统筹,促进产业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与扶贫开发相结合,推动镇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特色农业基地。大力发展蔬菜、水果、中药材等特色农产品生产,提高加工转化能力和水平,培育壮大特色农产品品牌。

现代农业旅游胜地与生态文化旅游重要目的地。发挥生态环境优势,开发历史文化资源,推动都市休闲旅游与生态休闲游、历史文化游融合发展,加强旅游设施建设,提升服务水平,推进跨区域协作,壮大旅游产业。

第四节 发展目标

2015年,承接产业转移取得实效,特色优势产业优化发展;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有效提升;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取得突出成效;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贫困人口数量减半。

2020年,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特色优势产业集群不断壮大,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有效提升;基础设施显著改善,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省平均水平;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良性互动格局形成,可持续发展能力逐步增强;城乡居民收入和经济总量同步增长,全镇GDP按可比价年平均增长15%,到2020年达到6.5亿元,农民人可支配收入到2020年达到12000元,增长幅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贫困人口较2015年减少85%以上,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

第三章 空间布局

第一节 功能分区

根据资源环境条件,按照保护生态、点状开发、集聚发展的原则,该区域划分为重点发展区、现代农业发展区。

重点发展区。充分利用城镇空间和产业基础条件,依托工业聚集区和工业园(返乡创业园),积极推进城镇化,促进人口集中,加快产业集聚发展,提高综合承载能力。

        现代农业发展区。主要包括现代农业示范区A区、B区等地区。2030年展望至C区、D区。以农业生产空间和农村聚居空间为主,大力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加快转变农业生产方式,促进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相协调,积极发展特色农业和现代农业。

第二节 空间结构

依托铁路、高速公路等综合运输通道,加强阜阳皖西北中心城市和产业集聚区建设,增强辐射带动功能,充分发挥阜阳市的带动作用,形成空经济联系紧密、产业特色鲜明、城镇体系完善的发展格局。

第三节 城镇布局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拓展城镇空间,完善城镇功能,强化产业支撑,提高人口和发展要素集聚能力,带动镇域经济加快发展,扩大就业渠道,促进当地群众增收。统筹城乡发展规划,推动城镇道路、供水、生活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推进公共交通、公共服务向乡村拓展。

第四章 基础设施建设

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协调发展、适度超前的原则,加快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为镇域扶贫攻坚和经济社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第一节 交通

交通运输主通道。加快推进阜展路等重点项目建设。加强与国家公路网、铁路网规划和建设的衔接。打通断头路,提升网络化程度。形成布局科学、干支结合、结构合理的区域综合交通运输网络。

第二节 水利

加强水利工程建设。完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任务。加快田间工程配套,提高农田灌溉保证率和灌溉水利用效率。

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水资源。积极探索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提高基层水利服务能力,推进水资源高效利用。

江河治理。实施苏沟、蒋湾等重点中小河流的重点河段治理。

第三节 能源

推进电网建设。加强骨干电网升级改造和输变电工程建设,优化电网结构,降低网络损耗,提高供电保障能力。推进电网智能化建设,加强城乡一体化电网建设,全面提高电网输送能力和供电质量,提高电网应对自然灾害和保障经济发展的能力。

加强农村能源建设。加快实施农村电网改造升级,提高农村电力供应可靠性。加快开发农村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清洁能源,积极推广太阳能、节能灶使用。

第四节 通信和信息化

加快现代通信网络建设。积极推进城乡宽带、固定通信、移动通信、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络和下一代互联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网络传输能力和覆盖率。加快信息网络宽带化升级,推进城镇光纤到户,加快实现行政村宽带普遍服务,加强对自然村、交通沿线和旅游景区的信号覆盖。

提高信息化服务水平。以农业与农村信息化、社会公共服务信息化为重点,加快推进教育、医疗、就业、社会保障、社会救助和减灾救灾等民生领域信息化。不断延伸经济社会各领域的信息服务。整合涉农信息资源,建设县、乡(镇)农村综合性、专业性信息资源服务平台,推动电子政务服务向乡(镇)延伸,提升移动电子商务、网上交易等服务能力。积极推进电信网、有线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业务发展。加强网络信息安全和应急网络保障体系建设,增强网络信息监测、预警、管控能力,提高通信、广播电视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保障能力。

第五节 城镇基础设施

加强镇道路建设和改造,实现镇乡间互联互通。加强镇垃圾处理及供水、供气、排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大力推进镇环境综合整治和园林绿化,不断提高城镇综合服务功能和承载能力,营造宜居环境。

第五章 产业发展

坚持市场导向,依托优势资源,加快结构调整,大力承接产业转移,培育壮大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生态友好的支柱产业,完善现代产业体系。

第一节 农业

粮食与特色农产品生产。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严格基本农田保护,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加强生产能力建设,提高粮食生产水平。根据枣庄镇发展总体规划要求,按照都市农业功能定位和发展原则,结合《枣庄镇的 “2277”镇域经济发展规划》以及资源条件、产业基础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我镇都市农业的基本布局规划为一园六区、四大中心、两大体系,按照点、线、面结合,将枣庄6.4万亩耕地,逐步形成六个一万目标,即:万亩蔬菜、万亩草莓、万亩冬枣、万亩石榴、万亩花卉苗木,打造生态成带、产业成块、基地成片、辐射成圈的都市农业新格局。

(一)一园六区

1.八里湖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以八里湖为核心,建设枣庄镇都市农业现代示范园。园区主要发展以应用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设施为主要特色的蔬菜、林果特产等产业,形成集科研成果孵化、科技示范、科普教育、休闲观光等功能于一体,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乡村城镇化的一主三化农业示范园。

2.万亩绿色蔬菜种植区。主要布置在刘庄、蒋楼、童庄辖区,以现代设施农业为主体,建设1万亩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蔬菜)生产基地。 

3.万亩草莓绿色种植区。主要布置在牛庙、童庄辖区,建设1万亩绿色草莓种植区。

4.万亩葡萄绿色种植区。主要布置在大桥、宁桥辖区,建设集科技示范、观光休闲于一体的绿色葡萄种植区。

5.万亩冬枣绿色种植区。以八里湖冬枣基地点,示范带动辐射周边,以枣庄、李庄为主,重点沿苏沟建成7公里绿色冬枣长廊种植区。

6.万亩石榴绿色种植区。以八里湖石榴基地为点,重点布置在杨寨小农水治理片区。

7.万亩花卉苗木种植区。重点布置在阜展路、枣口路、庙口路,苏沟、北新河、南新河、港湾、倪湾等沿边沿线沿河沿沟,重点打造苏沟、南新河景观带绿色通道。

(二)四大中心 

充分发挥我镇的资金、技术、市场优势,凸显我镇都市农业对阜阳城市圈的辐射带动作用,使我镇成为阜阳城市圈乃至皖西北地区的农业物流信息流集散、农产品加工、种子种苗繁育和农业科技示范4大中心。

1.农业物流信息流集散中心。统一实施农产品流通绿色通道,提高管理水平,强化服务手段,提升对外辐射能力。

2.农产品加工中心。以加工企业为龙头,在枣庄规划建设一批农产品生产基地,引导畜禽、粮食等农产品生产基地逐步向周边地区转移,大力发展蔬菜、果木、花卉等农产品深加工和精加工,着力引进扶持一批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 

3.种子种苗繁育中心。依托我镇八里湖的优势,积极促进种苗繁育。到2020年,全镇名优蔬菜瓜果种子种苗对周边城镇的服务辐射率达到60%以上。

4.农业科技示范中心。进一步加强八里湖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建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并通过开放开发,引进一批高新农业技术项目,逐步将园区建设成为集科研成果孵化、科技示范、精品农业打造于一体的高科技、高水平、高效益的农业新技术启动点、辐射源、推广站。积极推广应用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新设施,加快推进农业科技成果的商品化和产业化。到2020年,农业新技术、新成果的转化率达到50%以上。

(三)两大体系

1.森林生态体系。围绕改善镇域生态环境、构建城市生态屏障的总体目标,加快建立城市森林生态体系,积极推进森林增长工程。重点实施七大工程:一是退耕还林工程。人工造林0.5万亩。二是绿色生态村庄工程。结合 美好乡村建设,按照一村一品、一户一景的要求,重点打造9个绿色生态村,规划新增经济林、景观林面积0.5万亩。

2.旅游休闲农业体系。充分利用和保护我镇的水资源与人文景观,以乡村旅游景区建设为重点,以休闲农舍、休闲农庄、农业示范园区为基础,逐步形成点、线、面结合的旅游休闲农业体系。

农业服务体系。完善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健全农业科研、农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机安全监理、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农业环境监测、信息技术、农业执法等服务体系。健全完善服务网络,改进服务手段,提高服务水平。

农产品流通体系。健全农产品交易市场体系和农业生产资料市场体系,完善交易、加工、冷藏、配送、信息和标准化等设施,规范市场秩序。依托已有基础,重点建设一批具有区域影响力的交易市场和区域性加工配送中心。支持建立特色农产品跨区域产销链条。积极发展农批对接、农超对接等多种形式的产销衔接,强化与周边城市批发市场或超市的产销直供,推进农产品网上推介、洽谈和交易,减少农产品流通环节。推动产业品牌建设、市场销售和仓储物流等方面的跨省协作。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农村营销大户和农村经纪人在市场体系建设中的作用。

第二节 工业

农林产品加工。依托特色基地,大力发展农林产品加工业。培育壮大本地龙头企业,积极引进科技水平高、综合实力强的加工企业,推进资源整合和企业技术改造升级。实施品牌战略,提升发展蔬菜产业,积极推进果蔬、食用菌和畜禽水产品加工。大力促进农产品深加工和精细加工。

制造业。大力发展电子信息、纺织服装、机械制造等产业,积极培育新材料、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第三节 休闲都市旅游产业

开发休闲都市旅游资源。依托现代都市农业、历史文化、湿地公园等旅游资源,重点发展生态旅游、乡村旅游、历史文化游,积极推进农旅结合。加强旅游资源整合和旅游产业区域合作,构建旅游开发协作网络。开发建设精品休闲都市旅游线路,加强旅游宣传推介,增强旅游产业整体活力和综合实力。

提升旅游服务能力。加强旅游区与高等级公路、铁路及机场连接线建设,形成便捷的旅游交通网络。加强旅游景点间交通联系,构建安全、便捷的旅游线路。完善景区通讯、供水、供电、垃圾、污水收集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一批旅游农家乐营地。加强餐饮、住宿、购物、娱乐等配套设施建设,提升旅游服务能力。

开发旅游商品。加快多元化旅游商品的开发,不断提高旅游商品的质量和档次。扶持特色工艺品、文化制品、土特产品等旅游商品的设计和生产。

推进生态养老。结合现代都市农业生态旅游镇,做好生态文章,旧房改造与新建相结合,做养老产业。列入十三五,拟建成可以容纳1万人的养老规模。

第四节 服务业

现代物流业。以重点产业园区为核心,大力促进现代物流发展。构建区域性物流信息平台,加强运输、仓储、加工等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和专业物流,推动传统物流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升级。

商贸服务业。加强农村集贸市场和建材等专业批发市场体系建设,打造特色商业街区。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推进连锁经营。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产品现代流通示范创建。建设多功能的农村综合商贸服务中心,完善农村家电、农机、汽车等维修服务网络。引导住宿餐饮企业规范发展。

金融业。完善城乡金融服务体系,扩大农村金融服务覆盖面。提升金融服务农村能力,支持和鼓励各类银行业金融机构发起设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积极推进小额贷款公司建设。推进农村保险和贷款担保业务。

高技术服务业。围绕特色农业、先进制造业和矿产资源加工等重点领域关键技术需求,加大科研投入,加强科技合作,提升科技服务水平。按照信息进社区、进村庄要求,适应电子商务、电子政务、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等信息综合运用和资源共享的需要,大力推进高技术服务业发展。

第五节 承接产业转移

促进产业园区发展。合理确定产业定位和发展方向,建设一批较高水平的现代产业园区,逐步形成对区域经济具有引领性、支撑性的产业集群,提高产业集聚效益。吸引企业集群式向区域内转移,采取多种形式合作共建产业园区。

第六节 产业化扶贫

扶持扶贫特色产业。重点支持西兰花、畜禽养殖和旅游业等覆盖面大、带动力强、扶贫效益明显的产业发展。加大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力度,强化基地建设,促进加工转化。加强对贫困农户的技术指导和资金支持。

创新产业组织形式。按照产业化扶贫要求,重点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扶贫龙头企业、小微型企业等能够直接带动贫困农户增收的产业组织发展。鼓励社会企业等新型产业组织发展。

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建立健全扶贫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产业组织与贫困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支持农户积极参与产业化全过程并分享收益,促进企业和贫困农户形成稳定利益关系,实现共同发展。支持扶贫龙头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有效对接。鼓励企业在本区域建立产业基地,带动贫困农户增收。支持企业优先吸纳安置贫困地区富裕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积极探索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的新形式。

第六章 改善农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

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科学规划城镇布局,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加快小城镇与村庄建设,夯实农业发展基础,不断改善生活环境和发展条件。

第一节 城镇与村庄建设

城镇建设。加强城镇建设规划,完善城镇道路、供水、污水垃圾处理、园林绿化等基础设施,加强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体系和设施建设,建设民俗文化、加工制造、商贸流通、生态旅游等特色城镇,提高人口集聚能力,推动城镇化进程。引导农村人口向城镇适度集中。

村庄建设。结合新农村建设,科学编制村庄规划,统筹引导村庄土地利用。在坚持村民自愿的原则下,引导农民适度集中居住,免费为村民提供经济安全适用、节地节能节材的住宅设计图样,并提供建设指导。统筹建设村庄生产生活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完善村庄功能。以乡镇所在地、交通沿线人口聚集区为重点,建设一批中心村。

第二节 农业生产条件

乡村道路建设。推进村级道路向村民小组、居民点延伸,解决自然村道路通达问题。加大农村公路危桥改造和安保工程建设力度,保障农村公路行车安全。提高道路管理养护水平。加强农业生产田间路建设。

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加快沟塘清淤扩容,实施小涵闸、小水池、小塘坝、小水渠、小泵站等八小水利工程,完善田间排灌沟渠系统,推广节水灌溉技术。

土地整治与农田改造。积极推进土地整治。加快中低产田改造,深入推进测土配方施肥,组织实施土壤有机质提升等项目,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支持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

第三节 农村生活条件

实施水、电、路、气、房和环境改善六到农家工程。支持重点村镇实现集中供水,加强农村水资源保护工作,全面解决农村饮水困难问题。加快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大力提高农村供电保障水平,。因地制宜推广沼气,完善沼气技术服务。大力实施安居工程,加大农村危房改造力度,着力解决贫困农户和重点优抚对象住房困难问题。全面推进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和绿化,加强农村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改善人居环境。

第四节 整村推进

整村推进。科学编制贫困村整村推进规划,加大扶贫投入,统筹各类涉农资金和社会帮扶资源,围绕改善生计、增强自我发展能力,重点支持特色产业发展和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村容村貌,促进贫困村整体脱贫致富。

第七章 就业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调整就业结构,拓宽就业渠道,完善就业服务。大力提高劳动者综合素质,深入开发农村劳动力资源,积极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

第一节 就业促进与农村劳动力转移

调整就业结构。结合产业结构调整,着力提高二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协调推进区域内外就业,促进返乡就业,鼓励返乡创业。

拓宽就业渠道。将旅游、农产品加工和物流等产业作为促进就业的重要领域。大力支持中小企业、微型企业发展,增加就业岗位。支持劳动者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加大对返乡创业人员扶持力度,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鼓励本地企业优先招收贫困劳动力就业。

完善就业服务。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提供就业政策咨询、职业介绍、创业指导、就业培训、跟踪服务、维权保障等一体化服务。

第二节 农村劳动力素质提高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鼓励企业以企校合作、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等形式对农村劳动力进行岗前培训,加强转岗培训,实现稳定就业。继续实施职业农民培训等培训工程,大力开展特色培训,做大做强地方劳务品牌。

乡土人才培养。通过项目、资金、培训等方式扶持致富带头人、技术能人、农村经纪人。鼓励和支持乡土人才创业兴业,组建专业合作组织、协会、技术中介服务机构,建立示范基地。加快培养农民植保员、防疫员、信息员等农村技能服务型人才和种养大户、农机大户等生产经营型人才。

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大力开展技术培训,使每户农户掌握1-2门实用技术。开展种植、养殖、农机等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种植养殖水平。

贫困家庭劳动力职业教育与培训。落实国家助学金政策。推进雨露计划工作。

第八章 社会事业发展与公共服务

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大力发展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科技和社会保障等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第一节 教育

统筹发展各类教育。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巩固义务教育普及成果,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围绕旅游、农产品加工、机械制造等产业发展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促进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转移就业紧密结合。

大力改善办学条件。优先利用闲置校舍新建和改扩建乡镇、村级幼儿园,支持社会力量兴办普惠性幼儿园。科学合理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方便学生就近入学。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改善寄宿制学校住宿和食堂条件。

健全国家教育资助制度。建立完善学前教育资助制度,对孤儿、残疾儿童和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入园给予资助。全面落实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鼓励市、县寄宿制高中接受贫困地区学生就学。

第二节 医疗卫生

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强化公共卫生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优化人员结构,提升服务水平。推进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推进基层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建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推广居民健康卡建设。

改善妇幼保健与计划生育服务。继续推进妇幼保健、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妇幼保健,减少出生缺陷,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完善利益导向政策体系,大力实施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推广实施诚信计生奖励政策。落实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金和计划生育特别扶助金动态调整机制。

第三节 科技文化体育

完善科技服务体系。构建公益性推广服务、社会化创业服务、多元化科技服务三位一体相互促进的农村科技服务新格局。加大对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培训力度,完善基层农技推广人员激励机制,选派农业科技人员或优秀大学毕业生到乡村开展科技服务工作。加快科技扶贫示范村、示范户建设。

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建设,加强镇文化馆建设,推进基层公共文化机构免费开放。继续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乡镇综合文化站、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文化惠民工程,基本实现广播电视户户通,每个行政村有1个农家书屋。大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  

促进体育事业发展。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全民健身活动,扶持发展民间传统体育和具有地方特色的体育健身项目,增强人民体质。

第四节 社会保障

落实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推进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与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之间的衔接。

加强基本医疗保险体系和医疗救助制度建设。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三项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资助城乡低保对象、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和其他经济困难家庭人员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加强基本医疗保障制度与医疗救助制度之间的衔接。逐步建立完善的城乡医疗救助一体化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

第五节 社会管理

提高政府社会管理能力,加强农村村民委员会建设,提升服务功能。继续加强社会组织建设,促进社会组织规范发展,鼓励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进一步发挥其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完善社会矛盾调解机制,切实维护群众合法利益。严格安全生产管理,加强安全监管监察,提高风险管理和危机处理能力。健全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第九章 改革创新

进一步解放思想,把深化改革、开拓创新作为推进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的强大动力。

第一节 体制改革

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坚持政企、政资、政事分开和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建设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培育发展土地、资本、产权、技术和劳动力等市场。大力促进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构建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体制环境。  

 开展土地制度改革。建立健全耕地保护补偿机制。加强土地整治工作,创新土地整治模式。在承包地确权登记的基础上,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保障农民土地财产权利。改革征地制度,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能力。

第二节 扶贫机制创新

完善扶贫开发瞄准机制。加强扶贫对象识别工作,强化扶贫开发和农村低保两项制度衔接,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创新扶贫到户机制。明晰产业扶贫项目产权,探索股份化经营管理机制,探索产业扶贫项目带动贫困农户脱贫致富的利益联结机制。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要优先惠及扶贫对象。确保最困难的人群得到直接有效扶持。

创新扶贫投融资机制。创新融资模式,探索运用多种形式的公私合作机制,引导社会资本支持扶贫开发。探索建立扶贫贷款担保机制。结合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和旅游产业发展,探索通过市场机制将资源环境优势转变为扶贫投入稳定来源的方式方法。

健全扶贫项目建管用机制。统筹扶贫项目建设和后续管理,建立健全管用结合机制,确保长期发挥效益。村内基础设施项目管护要充分发挥村集体和受益群体的主体作用,投资主管部门、行业主管部门提供有效指导,加大投入力度。探索村组道路和农村饮水工程等管护的长效机制。

探索扶贫攻坚与生态环境保护共赢机制。探索建立支持生态旅游业、生态农业等低碳产业发展的有效机制,促进生态效益转变成经济效益和扶贫效益。支持开展生态建设与保护综合改革。

第三节 协作开放机制创新

建立健全镇域内协作机制。以规划为平台,打破区划界限,建立区域内协作机制。统筹规划实施,合理布局产业,优化生产要素配置,加强项目衔接和基础设施对接,推进产业分工与合作,形成发展合力。探索建立统一的劳务培训和人才市场,实现劳务信息资源共享,建立健全社会管理协作机制。充分发挥城镇的辐射带动作用。

完善跨区域合作机制。发挥区位优势,推进与周边的对接和融合发展,形成优势互补开放发展格局。强化与周边城镇经济社会联系和科技文化交流,推进基础设施对接、产业优势互补和生态文明共建。

扩大对外开放。实施开放带动战略,优化开放环境,推动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第十章 政策支持 

围绕规划目标和任务,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按照雪中送炭、突出重点的原则,整合各类资源,实施差异化扶贫政策,集中力量解决最困难地区、最困难群体、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第一节 财政、税收和金融政策

财政政策。整合各类财政资金,向扶贫产业、扶贫对象倾斜,进一步加大对扶贫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

金融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加大对旅游、农产品加工、机械制造、现代物流等产业的金融支持力度。

第二节 投资、产业政策

投资政策。加大对农村小型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力度。支持特色优势产业、新兴产业的企业技术改造和产业结构调整项目建设。

产业政策。重点支持农产品加工、机械制造、现代物流等产业的发展。加大对特色农业生产基地和商贸流通体系建设的支持力度。

第三节 土地政策

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各项土地利用调控指标控制下,统筹安排耕地保护、城乡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和生态建设等各业用地规模、结构、布局和时序。支持探索在通过补充相同耕地面积落实占补平衡的前提下,采取多种有效措施,确保补充耕地质量。加快推进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规范推进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试点,保障农民合法权益。

第四节 帮扶政策

各定点扶贫单位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创新帮扶工作模式,因地制宜制定帮扶规划,明确帮扶目标,落实帮扶责任、资金和措施,确保帮扶实效。积极倡导扶贫志愿者行动。

第五节 人才政策

以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改善民生为着力点,积极争取本地科教文卫等领域急需紧缺人才。

支持进一步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健全引进、培养、使用人才的激励机制。

第六节 扶持重点群体

加大孤儿、残疾儿童等特殊困难群体的救助扶持力度。加强农村妇女实用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采取贷款贴息、科技扶持、信息服务、项目指导等方式支持和帮助妇女创业。

加强贫困残疾人实用技术培训,优先扶持贫困残疾人家庭发展生产,支持引导残疾人就业创业。

第十一章 组织保障

明确政府和相关部门职责,加强组织协调,强化规划管理与监测评估,建立健全实施保障机制。

明确政府职责。政府要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确保完成规划任务。

落实行业部门分工。各级各部门要加强沟通,相互支持,协调推进。

加强基层组织保障。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完善村民自治制度,把规划实施与基层组织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加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建设,积极推进村务公开。建立村干部轮训机制和村级干部管理库。提高贫困村干部组织实施扶贫开发的工作能力和服务水平。

完善考核评价体系 建立规划目标责任制。对村和有关部门开展绩效考核。

阜阳市颍东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主办  阜阳市颍东区信息化工作办公室 承办
地址:阜阳市北京东路216号  电话:0558-2319006  传真:0558-2326419  邮编:236000  邮箱:dzzwb@yd.gov.cn
皖ICP备13001372号-1  网站标识码:3412030012  皖公网安备34120302000022号

技术支持:龙讯科技  (建议使用1024×768分辨率 IE8.0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