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孜镇地处淮北平原、颍水之滨、京九经济带腹地,距阜阳市东部约25公里,是颍东区人口较多的镇,东临杨楼孜镇,西与袁寨镇、正午镇接壤,北与枣庄镇毗邻,南抵沙颍河,与颍上县隔河相望。面积81.83平方千米,耕地6.9万亩,人口80843人(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其中回民12000人,17个村(居)委会,196个自然庄。集镇区域面积4.2平方公里,集镇常住人口2.5万人。邮政编码236146。镇人民政府驻镇中大道南侧。
口孜镇人文荟萃,源远流长。镇内历史古迹众多,刘伶墓、白夏墓、徐母墓、七十二道紫金沟、七十二阶上天梯、口孜清真寺、隆兴寺、杜康烧酒遗址、古城遗址等古迹传说不胜枚举;这里区位优越、交通便捷,距离阜六高速公路出口仅有15公里,阜淮铁路横穿其中,多条县道交汇于此;这里物华天宝、资源丰富。盛产小麦、玉米、大豆、棉花、蔬菜、瓜果等,是颍东的“菜篮子”,年出煤800万吨的口孜东矿距离该镇5公里。口孜镇正按照“工业强镇、农业稳镇、商业活镇、旅游富镇、科教兴镇、改革立镇”的发展目标,精心编订了“十二五”发展规划。口孜镇发展势头强劲,前景广阔,加快跨越发展、实现奋力崛起已经在全镇形成广泛共识。
口孜镇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曾为楚国国相孙叔之子的封地;汉朝时期就成为南北物质的集散地,东西交流的桥头堡,曾建有大规模的粮仓;西晋时期,竹林七贤之一刘伶游学来此,被杜康阵阵洒香所吸引而感动,遂与杜康开怀畅饮,终日不缀,竟然酩酊大醉,一醉三秋,再也没有醒来。杜康为纪念刘伶,将其葬在此地,这里的集镇因故称之为“刘伶集”。为抵挡洪水的肆虐,人们在刘伶墓周围筑堤防洪,逐渐形成了“口孜状”,故又称“刘伶口”,后改称“口孜集”。相传三国时期,徐庶由于不满当时的黑暗政治,经常在“口孜集”北四岔河垂钓,也随之就有了“钓鱼台”的由来。口孜境内现存春秋战国时期的古遗址(现康桥村古城自然庄)、三国时期徐庶垂钓处(现钓鱼台村),杜康烧酒遗址(现杜康村杜家岗),历史古迹杜康墓、刘伶墓(现口孜东风剧场东北处),还有清朝年间建设的清真寺2座。特别是口孜凤凰台遗址(现口孜集南头颍河岸边),曾有过“日有千帆过,夜有万盏灯”的繁荣景象,足以说明当时的繁华和富有。1992年撤区并乡建镇,原汪庙乡、洪沟乡划归口孜镇,形成了现在的口孜镇。
口孜资源十分丰富,是颍东家重要的农副产品基地。这里地处黄淮海平原,地势平坦,四季分明,雨量适中,光照充足,适宜各类农作物和动植物的生长繁育,盛产小麦、红薯、棉花、玉米、大豆和水果、蔬菜等,是阜阳重要的无公害农副产品基地。农业科技含量逐年提高,现已初步形成食品、蔬菜、名特优新稀农副产品系列的产供销一条龙体系。腐竹产量占全区绝对比重,远销省内外。肉类加工独具特色。境内煤炭资源蕴藏十分丰富。据多年来的资料统计,全镇年平均降水量为923.6毫米,过境水的主要途径为颍河、济河、新河。颍河水系:颍河又名颍水、沙河。明初,黄河夺颍入淮,亦有小黄河、新黄河之称。口孜水系:在口孜,有济河自西来注。然后入颍上县,在沫河口会淮河。致和沟——源自闫楼北,经周庄,在口孜集入颍河。长7.6公里。汤沟——源自口孜集马庄,东流经王屯,在汤圩孜入颍河。长7.1公里。济河—自永安闸东南流,经任楼、高台、口孜集、炮台,至济河闸入乌江,全长38.78公里。口孜地下水资源丰富,是全区的主要富水区。
口孜人既有热情、奔放、浪漫、飘逸的一面,又有包容、深沉、朴实、厚重的一面。口孜已编录《中国乡镇、街道名录大全》,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距今8000—6000年前,口孜一带就有原始先民在活动,到了大汶口文化中期,就有原始部落集聚。至龙山文化时期,口孜和整个阜阳一样进入史前文化发展的“极盛期。”约在公元前26世纪至公元前22世纪的新石器时代,颍河沿岸就有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原始部落群定居,口孜是部落据点之一。
大约在公元前2100年左右,也就是传说中的皇帝和尧舜禹时代的后期,夔部落在阜阳形成并发展到口孜,西周晚期,夔的后人接受西周王朝子爵封号。据传说,在夏朝初期,夔部落曾一度被以后羿为首领的东夷族所灭,直到很久以后,夔部落才得以在一定程度上恢复。西周初(公元前1004年—前967年)康王姬钊封功臣陈满后裔(姬姓,子爵)于今阜阳建胡国(俗称胡子国)。阜阳是胡子国的地盘,口孜属其辖区,周朝统治区域和文化影响范围空前扩大。分封制的进行,又促使淮河流域方国众多。西周继承了商朝,并扩大了统治,直到东夷最后完全融会到西周文化中去。商代甲骨文中征讨淮河流域族人的记载很多,周厉王时期,命虢仲征讨淮夷入侵,结果并为平息。宣王任命召公讨伐并取得了胜利。周幽王荒淫无道,“四夷交侵”,到了齐桓公称霸,才改变了这个局面。西周中后期,淮夷不断发动战争,西周的衰亡也与淮夷不断反叛有直接关系。一部分淮夷国族,如奄,作为为反周的主力,被灭国绝嗣。另一部分风姓、偃姓、嬴姓国族归顺王朝,接受周礼,还有一部分原住于泗、沂流域包括“徐夷”在内的淮夷国族,被迫南迁,与早已在安徽江淮之间立国的淮夷国族集结成了有相当声势的淮夷国族群(有虎、卢、绞、州、英、六、贰、蓼、轸、巢、宗、桐、舒庸、舒蓼、舒龙、舒鲍、舒鸠、舒龚以及徐、黄、江、谷、蓐、钟离、不更等),其势力已不限淮河流域。《虢仲盨》、《蓼生盨》等十多件铜器的铭文说明,西周王朝从早期到晚期不断征伐淮夷,而淮夷的强国甚至主动进击王朝;周襄王时期(前639年)春天,宋、齐、楚会盟于鹿上(现在的阜南县),口孜当时属于齐国管辖。春秋时期,江淮大地被灭的古国有徐、英、蓼、六、皖、宗、巢、桐、群舒、胡、焦、钟离、州来、向、宿等淮夷方国、封国或东夷南下的古国,并先后为吴、越、楚、宋、魏诸大国所分别据有。鲁定公十五年(公元前495年)二月十九日,楚国发兵灭胡,俘走胡国国君姬豹。战国时阜阳多次被魏、楚、宋、秦等大国争夺。公元前745年,郑武公灭姬姓胡子国,后又复国于安徽阜阳。楚灵王灭胡子国,迁胡人于荆(今湖北荆山北麓),不久又复国于安徽阜阳。公元前519年楚伐吴,回师途中灭胡子国,公元前六世纪中期,楚灭舒庸、舒鸠。公元前512年,楚昭王灭胡子国。阜阳成为南方大国楚国北方的重要战略要地。同年徐灭于吴。春秋战国时期,这里长期属于楚国,楚文化成了当时主流文化。楚庄王时期(前604-前591)口孜古城是孙叔敖之子的封地,口孜不远的颍上县东古城和阜阳西部的西古城也属于其封地,楚考烈王22年(前241)楚国国都由钜阳迁至寿春(现在的寿县),口孜属于国都的近畿,地位十分重要。
公元前506年口孜就有了航运。秦始皇时期,秦置汝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阜阳人邓宗率众参加,据传当时口孜当地先民参加起义者较多。汉王元年(前206年)四月,口孜属项羽西楚国(都彭城,今徐州市)陈郡汝阴县,汉朝时期属于颍川郡管辖。王莽执政15年,乱改地名,汝阴县改名“汝坟”。东汉永初元年(107),封济南王刘错之子刘显为阜阳侯,阜阳之地名实有,当时口孜属于阜阳所辖,并没有口孜的名称。三国时期属魏国管辖,魏文帝在阜阳设置汝阴县,口孜属于汝阴县管辖。魏齐王正始二年(241),司马懿命令邓艾(和钟会合作灭蜀国者)率部在阜阳等地屯田,广开漕河,深挖沟渠,发展农业,繁荣经济。据史料记载,共挖渠300多里,大治颍河南北逐坡,疏浚河道,修浚诸坡,灌田两万余顷,实现军粮储备自给,时称粮仓之城。当时的颍河大堤已经初见雏形,口孜镇政府西侧的排水大沟就是当时修建的的,口孜农业才有了一定的基础。晋武帝泰始元年(公元265年),司马炎封其叔司马骏为汝阴王。武帝太康四年(公元283年)司马炎封其子司马谟为汝阴王。嵇康之子嵇绍被晋武帝司马炎任为秘书丞,累迁至汝阴太守,嵇康和刘伶为竹林七贤,“杜康造酒醉刘伶”典故,产生于其间。西晋置汝阴郡(治汝阴,今阜阳市,口孜属其所辖)东晋时期属于南徐州辖区,在东晋孝武帝太元八年,十月,前秦与东晋淝水之战前,秦符融率军30万人先驻扎颍口一带,由于规模较大,驻军延伸到口孜一带,前秦大败,后东晋收复阜阳一带,口孜再次隶属于东晋管辖。南北朝时期,阜阳市南北各王朝争夺的拉锯地带,口孜依次被北魏、南刘宋、南萧齐、北魏、南梁、北齐、北周所属,其中被北魏统治时间最长,北魏孝昌四年,也就是武泰元年(528年),历史上第一次设置颍州,口孜属于颍州管辖。隋朝时期,口孜是清邱县所在地,驻地在现在的口孜镇康桥村(以前的清邱村)。隋炀帝大业十三年(617),瓦岗寨起义大将李密的部署房献伯率领农民起义军攻陷汝阴,口孜人积极响应。《旧五代史·唐书》七十三卷列传二十五记载:“彦章弃邹家口,复趋杨刘。游奕将李绍兴败梁游兵于清邱县南,段凝以为唐兵已自上流渡,惊骇失色,面数彦章,尤其深入。梁末帝怒,罢彦章兵权”。唐朝时曾经把颍州设置改为信州,后又改为颍州,口孜属于颍州管辖。唐宪宗元和十一年(816)设置扬子转运使,开通了始扬州、经寿州、颍州、项城至郾城的官方水运通道,口孜沙颍河的水面运输开始繁荣起来,口孜码头初步形成,随着运输的繁忙,经济的繁荣,口孜逐渐形成了商贸物流集散地,“日游千帆过,夜有万盏灯”的说法名不虚传。唐朝末年,黄巢大起义,在878年攻陷阜阳,口孜流传的“黄巢杀人八百万,在劫难逃”的说法,传至今仍旧妇孺皆知。五代十国时期,口孜先后隶属于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956年,后周柴荣(据传和赵匡胤是把兄弟)亲征南唐,曾经驻扎颍州,手下战将高怀德、高怀亮弟兄两,曾经率部经过口孜,战事结束后,于957年在阜阳大修水利,口孜亦获益有加。后赵匡胤陈桥兵变后,口孜属于北宋王朝,在北宋初期,属于汝阴,由于口孜农业发展有了一定的基础,而且生产的农产品质量上乘,所以,阜阳(包括口孜)被赵匡胤圈定为绅、纶、棉纳贡之地,而且是每年必纳。北宋后期,金兀术率军大举南下,作为中原地带的阜阳很快沦陷,为抵抗金兀术,中原人民奋起抗争,涌现出岳飞、刘琦、韩世忠等名将,阜阳的顺昌大捷就是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听说还被有关专家载入世界100例经典战例目录,供后人研究借鉴。当时的战场虽在阜阳的南部一带,但口孜作为抵抗金兀术的后方,据老年人讲,抵抗金兀术的顺昌大捷口孜人也作出了一定贡献。后来,由于宋高宗赵构的无能,致使包括口孜在内的长江以北广大地区,最终还是被金人的铁蹄长期蹂躏。
元明时期,颍州之东有四大名镇,柳沟集、留陵口(口孜)、真武集、炉鏊店。元朝忽必烈大军横扫欧亚大陆,中国大地在元朝统治之下长达百年,政治十分黑暗,在元朝中后期,历史上的夺淮入海,黄河改道也波及到口孜,造成当地农民流离失所,但元朝的统治者,仍在不断地残酷压迫,农民的反抗与斗争已经形成必然。在元朝末期,农民起义风雨云涌,1351年,阜阳的刘福通乘机借助元朝政府征民夫开挖黄河故道之机,与韩三童身背刻有“莫道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的石碑,以“天遣神军杀不平,杀尽不平方太平”的号召,动员当地农民进行起义,反抗元朝的黑暗统治,并迅即占领了颍州,在颍州组建红巾军,口孜人民纷纷响应。1366年,朱元璋的明朝军队攻克颍州,口孜人民支持朱元璋军队打击元朝统治者。明朝时期,朱元璋置颍州,后统属凤阳府,直接属于南京管辖(凤阳府相当于现在直辖市)。洪武五年(1372年),回民迁入口孜,明初洪武八年(1375)夏秋之季,大发洪水,黄河从大黄寺决口,颍河与黄河水河流,口孜老街东部的大堤曾经溃坝,给口孜造成巨大灾难,由于黄河水泥沙含量较大,灌入颍河后,颜色发黄,故当时颍河被称为小黄河,又称新黄河,由于口孜当时属于凤阳府所辖,而凤阳府又属于南京直辖,又因口孜白氏弟兄帮助朱元璋打天下有大功。朱元璋在南京政权巩固以后,大赏群臣,白氏兄弟参加御宴,后洪武皇帝颁祚,赏赐有猪肉,白氏不能违背皇帝圣恩,无奈一人食之,改为汗白。朱元璋得知此事后,大为懊悔,为补偿本人过失,专门拨出专款修建白屯清真寺。洪武九年(1376),朱元璋命令颍川指挥李胜负责加固颍河大堤,在口孜修建东王庙(现有遗迹留存),口孜私堤得以合拢加高,形成“口袋”状,当年在口孜设立官方渡口,逐步形成了以口孜为主的经济中心。由于在明朝初期,迁入一批回民同胞,口孜颍河大堤经过数百年的不断巩固和完善,抵御洪水的能力大大增强,至今口孜私堤从未溃过坝,大大保护了口孜老街人民的幸福安澜,及时在1948年口孜颍河大堤溃坝,老街内的私堤都安然无恙。由于大堤经过加固,所以在明天顺四年(1460),淮河流域再次涨水,口孜当时损失不大。崇祯八年(1635),阴历一月,明末农民起义大军高迎祥、张献忠、李自成攻破颍州,并途径口孜。明朝末年,口孜人试种大蒜,进过近400年的发展改进,口孜大蒜已经成为一大名牌,曾经注册“爽口”牌商标。后吴三桂引满族人入关,明朝灭亡,口孜属于大清王朝的版图,口孜男人留长辫子正式开始。
新的口孜镇成立以来,经济社会不断进度,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改革步伐不断加快,和谐社会建设加快推进,全镇呈现出安乐祥和,奋发向上的良好局面。
技术支持:龙讯科技 (建议使用1024×768分辨率 IE8.0版本浏览器)